一根头发引起的争论(谈品质管理)
一根头发在早餐的粥里,商友问该怎么办?
让我想起了很多,一根头发,在古时候,可以是很珍贵的,可以是情定终身的信物,可以是唯美爱情的表达;即使在现在社会,一根头发也会很珍贵,罪案现场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是否可以破案,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的DNA;但偏偏落在粥里,让人觉得十足的不合适,因此引来诸多思考,再珍贵的东西,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,都是十足的蹩脚。
中国管理谈来谈去,其实就是怎么让性价比合适,消费者满意的性价比,就是合适的性价比,谁决定了这些,是管理者的夸夸其谈,还是消费者。品质的提升,需要成本的提高,消费者若不为品质的提升付费,那么经营者如何去提高品质。
不止是早餐,多数出口加工企业,生产的产品品质,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做,一个厂里,生产出来的产品,因为客户要求不同,产品品质就不同,很少有厂不管客户如何要求,都一样的生产高品质的产品。
所以,品质管理中的这根头发,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,在消费者,不在管理者。
这是中国企业的弊端,但也是现实,所以,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,没有自己的品质,这是荣誉问题,不是信誉问题;这是口碑问题,不是口水问题。


但是,我非常反对文章里面的一句话:“品质管理中的这根头发,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,在消费者,不在管理者”。
这完全是逃避责任和借口。
审视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, 发现管理领导到处不停地巡逻, 发现 "火灾", 然后及时扑灭.
许多企业, 日常的争论、罚款、加班以及现场中一群群的救火队在马不停蹄地跑来跑去, 似乎这一切都已习以为常. 建议如果我们仔细统计分析, 将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问题是惊人地相似, 却日复一日地重...
多年前碰到一位德高望的前辈,他讲了一个小故事。
如果日本人的作业指导书中规定一天擦十遍桌子,日本人一定会认真的去执行。如果中国人在作业指导书中规定一天一天擦十遍桌子,他会发现其实擦六次也可以很干净的,如是就变为擦六次了。可是直到有一次客户抱怨桌子不干净,才会改为八次或十次。
客户的性价比感知是不确定的因素,因此在ISO标准前言中提到通过ISO认...